别人家的孩子
剧透警告:《我的会长大人》《月光鸡饭》《两小无拆》《语义错误》《HIStory3 - 那一天》《永远的第一名》《SKAM》《心跳漏一拍》《性爱自修室》《青春王室》《逍遥法外》
我有一个重大发现——亚洲人拍BL老喜欢让别人家的孩子做零。
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:我最近看了几部有Fourth Nattawat出演的剧,出于好奇搜了搜他本人,发现了一个youtube shorts叫”Fourth是每个亚洲家长都想要的小孩”,因为这个小朋友学习好(拿过学校的什么三好学生奖)、体育好(高中校足球队队长)、早睡早起、爱吃蔬菜、唱歌不走调、演戏有天赋,最后长得还好看。问题是他跟任何人配对的时候都会被排在后面,《我的会长大人》里的乐队主唱被痴汉同学逗得上蹿下跳,千千万万条鬼船愣是没做过一。《月光鸡饭》里好像上位了,代价是演了个学渣中的战斗机。
是长得太软乎太小只吗?好想也不是。《两小无拆》里的Pran,智商碾压自己的朋友圈,打架把对象按在地上摩擦,但hashtag打出来永远在后面。
是不够冷酷吗?倒是也还好。《语义错误》里的秋尚宇,顶着最酷盖的头,跨着最冷峻的步伐,还不是被留级的学长提着领spousal hire。
是反映了观众对于体育生受的偏爱吗?也不至于。《那一天》里的于希顾,不仅是个零,还是凋零的零。费劲千辛万苦拖着痴汉男友考上大学,结果在错误的时候出门。
我很想打抱不平:为什么学霸做一这么难?
当然不是说完全没有,比如《永远的第一名》的主角,干啥啥第一,真的怀疑他写程序都会拒绝用Python,因为要从零开始数数。但这样的例子比起对面少得多。况且如果他对头不长得比他还乖、而是个痞里痞气的二流子,估计还要重新发牌。
反观西方人拍的片子,他们好像不太关心学习成绩跟谁上谁下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,甚至连考试分数都懒得提一嘴。挪威近年来最强的出圈神剧《SKAM》,讲的是一群高中生的故事,第三季更是塑造了一对前无古人的同志情侣,但是看了四季我都没看出来班里谁成绩最好。《心跳漏一拍》里的主角们似乎只有“受欢迎”和“小透明”的区别,《性爱自修室》里学渣使出了有限的语文功底暗示自己不喜欢当一,我也不知道《青春王室》里的王子学习怎么样。想来想去,好像只有《逍遥法外》里诡计多端的学霸Conner,成功拐骗了一个傻白甜程序员当老公。
也许我们对于学霸的想象力太过局限,毕竟在亚洲文化的语境下,别人家的孩子是乖巧懂事、文质彬彬的,是会察言观色、忍让、迎合的。甚至那些社交能力不太行的学霸都会被怜爱的目光洗礼:啊呀,这孩子太单纯了,一心扑在读书上。我们比较难想象一个离经叛道、声色犬马的人是学霸,也很难想象一个吊儿郎当、没心没肺的人是学霸。就算真的有这样的人设,大概率也会被用“反差萌”包装。言下之意是“学霸”和某些人格特质是挂钩的。
另一方面,成为学霸似乎也暗示了某种对“接纳(受け入れ)”的擅长。这种“接纳”包括对社会游戏规则的接纳,愿意付出努力赢得规则允诺的奖励;对一般学校推崇的价值观的接纳,否则成绩高低并不会改变他们的行为;对人际关系规范的接纳,听师长的话、完成他们布置的任务。于是大家就顺着这个逻辑开始想象,学霸们也许私下还会“接纳”点什么。
我认为,要让学霸翻身做一,首先要重新定义“学霸”。理由很简单:一的定义比较清楚,那就只能从学霸本人下手了。别人家的孩子之所以是别人家的孩子,正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文化擅自决定了成绩的评价体系,也擅自决定了行为和想法的优劣。如果升学考试不是考语数英物化生,而是写ig文案、报税、打联机游戏、木工、做饭,现在被称为学霸的人可能只是普通人家的孩子,而他们的官配(也就是那些一们)搞不好就变成了新定义下的学霸。偷梁换柱!别人家的孩子也做一了。Q.E.D.
当然,这么做有偷换概念的嫌疑。我只是想通过这个例子说明,并不是学霸做不了一,而是我们对学霸的理解太狭隘了。“学习能力强”不一定要是什么有特殊地位的品质,它完全可以像“自信心强”一样,有先天天赋也有后天努力,比如广义上的直男对比夹缝中的女性;有多元的评价标准,比如广义上的直男对比夹缝中的女性;有与其它人格特质和能力独立的自由,比如广义上的直男。
我希望,在未来的亚洲BL里,更多的小镇做题家可以在攻克自卑的同时攻克自己的男同学。但我更希望,有朝一日,我们对别人家孩子的想象能够跨越小镇做题家的壁垒,飞向更加广阔的可能。
Make top students tops.